我院神经外科成功为特发性震颤患者安装“脑起搏器”
日期:2015-12-02 16:46:51 来源:安徽省立医院
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椎体外系疾病,震颤是其惟一症状,以上肢震颤多见,多为双侧起病、亦可单侧,严重影响患者上肢的精细工作、书写以及用匙、持筷等,饮酒后可稍缓解症状,精神紧张时加剧。目前尚无有效药物,“脑起搏器”能有效缓解症状,达到理想的效果。然而,所需“起搏”的脑内核团体积小、位置深、功能复杂;因而,术中核团定位的精度、准度以及术者对核团的“感知度”成为开展此类手术的难点。近期,我院神经外科牛朝诗教授成功为一名高龄特发性震颤患者安装“脑起搏器”,取得良好的疗效。
患者林某,70岁,罹患特发性震颤20余年。起始为一侧上肢震颤抖动,症状轻微,未予以重视。随着病情进展,症状加重并波及对侧,严重影响患者上肢的灵活度和精细度,持筷夹菜、用勺进食困难,书写字体严重变形、无法辨认。日常生活中,不仅害怕当众就餐、外出走亲访友,也不敢提笔写字、用匙开门以及待人接物,常年饱受疾病的煎熬。在经历疾病的进展和折磨后,老人情绪日益低落,而且由于双手的抖动以至于连吃饭等日常基本生活都成了困难,老人在老家凤阳县农村生活,而其儿子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居住在外省,无法在生活上照料生病的父亲,儿子也曾带着父亲就诊于北京及国内多家医院,起初曾在外院误诊为“帕金森病”治疗,疗效不理想,几经辗转后最终确诊为“特发性震颤”。在经历“几度风雨、几多艰辛”求医之路后,其儿子通过互联网了解我院神经外科牛朝诗教授在此方面造诣很深,专程从外省来我院,经牛朝诗教授亲切接诊,经仔细地询问病史、细微地查示患者、辩证地分析病情,认为患者诊断为特发性震颤,适合安装“脑起搏器”来缓解症状。患者及家属不仅被牛教授的博学、细心与敬业精神所感动,更是被其对待患者的这份亲近与热情所触动。经住院后,患者如愿完成“脑起搏器”植入术,手术顺利,术后程控开机后,患者肢体震颤症状消失、疗效满意。患者深情地握着牛朝诗教授的手说:“多年的顽疾折磨了我这么多年,原以为这辈子都治不了它,没想到到了牛主任您这就给治好了,现在我的手不抖了、持筷夹菜灵活自如了、写字也有模有样了,太感谢您了”。
特发性震颤容易被误诊,较帕金森病存在几点不同:(1)运动时加重,静止时停止;(2)肢体抖动但不僵硬;(3)主要累及上肢,其它部位少见;(4)多为双侧上肢起病,单侧少见;(5)饮酒可稍缓解症状。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,双侧Vim核团脑起搏器植入术(Vim-DBS)成为其有效的治疗方式。由于其手术要求高、难度大,目前仅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医院开展。我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,在牛朝诗教授等几代人的刻苦钻研和不断探索下,并成立了专业的治疗团队,积累了丰富经验,常年来一直开展此类手术,为国内及省内患者送出一份又一份的福音。
此类手术的开展,是继帕金森病之后椎体外系疾病治疗范畴的再拓展。它的成功开展,不仅体现我院神经外科功能性领域治疗的创新与突破,也彰显学科长期以来的“开拓、创新、突破、超越、以人为本”的精神。医学的探索是发现未知,技术的突破是拯救患者,相信我院神经外科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,会不断探索更多未知、拯救更多患者。(神经外科 梅加明)
ET--DBS术中
ET术前术后字迹对比.jpg
ET术后患者握手自如_副本